黑护工在医院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来源:健康时间:2014-12-22
作为护士的补充角色,住院病人对护工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由于护士资源短缺,“黑护工”现象日益蔓延。“黑护工”不仅没有具体部门对其进行管理,更谈不上专业培训,收费标准也都是个人与患者相互协商而定,从而导致一些医院陪护工作的混乱,严重影响医院正常医疗工作。
“黑护工”到底“黑”在哪?
护工行业乱象丛生早已是不争的事实。患者家属和黑护工由于陪护费未能达成一致产生医疗纠纷也是常有的事儿。一份由民进广州市委专题调研组完成抽样调查显示,近三成护工未接受正规培训,74.4%的护工仅接受过初步的技能培训,部分护工在上岗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经常出现问题都找不到责任承担方。
黑”在名分——没有资质。“黑护工”的群体主要是亲戚和老乡,分布在医院的病房中,只要有新病人入院,他们就会上前推销,甚至医院清洁工也会帮忙介绍。没有“健康证”、“护理证”之类的从业资格证书,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靠老乡“传帮带”,把活儿干好,“黑护工”们就这样在各大医院活跃着。
“黑”在价格——没有标准。近年来,由于普通家庭子女减少、工作繁忙等因素,护工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护工群体的数量也迅速扩大。与急速上升的市场需求相伴随的是,陪护价格也在节节攀升,酬劳从起初一天的30至40元涨到现在的300元左右,重病患者陪护以及节假日期间收费更高。由于市场竞争的缘故,“黑”护工的服务价格普遍偏低,浮动很大,并没有优势,但正是这一点提高了其被雇佣的概率,也是存在于医院的关键因素。
“黑”在制度——缺乏监管。目前法律法规并未禁止住院患者陪伴人员,很多患者家属让“黑护工”以患者家属的身份作为陪伴人员为患者提供生活护理,从制度上难以对“黑护工”现象形成有效制约。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没有准入门槛、缺乏统一的执业标准和执业规范、缺乏考评监督制度、缺乏规范的培训、不需要持证上岗等成为了当前护工行业突出的问题,这不仅让广大护工权益受损,患者和家属也无法获得放心的服务。
“黑”护工洗白的未来在哪?
类似”号贩子“的处理,很多医院成立了医患办,协调保卫处、警务工作站及驻地派出所,采取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但多数情况下因为黑护工市场颇具规模,往往是轰走后又回来,甚至部分患者家属声称黑护工是自己家亲属,造成管理难度的进一步加大。对此,部分医院则选择从医院护工办直接派出正式护工,试图从源头上进行阻断,但终究局限于短期内有效。
目前部分试点城市正积极制定相关法律条文,规范护工管理。北京、天津等市2009年就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文件,例如北京市规定“护理员包括护工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天津市明确规定“2009年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持证上岗的护理员要达50%以上,到2016年各级护理员均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2013年8月底,四川省卫生厅下发《卫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护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被列为第一批开始。到2017年,未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工人员将退出护工队伍,若发现没有执业资格证而从事这项工作的,医院将受到处罚。
2014年12月1日,福建全省三级以上医院全部实行医院护工规范管理试点,医院将根据临床需要和患者意愿,由病区通过护理员管理机构安排护理员从事陪护工作,住院患者不能私自聘用护理员。另外,凡从事护理员岗位工作的人员,应持有健康检查合格证明、护理员岗位培训《结业证书》或中等及以上专业学(职)校护理专业毕业证书。
医院方面应当积极配合采取措施。比如实施统一调配护理员制度;确定陪伴原则;履行风险告知;建立并实施登记备案制度;明确护工岗位职责;定期对护工进行技能指导;鼓励不良事件上报;建立并实施监管评价、退出建议机制等。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曾提出,护工应是一群有护理知识背景“文化人”,而不是家庭保姆。长期以来,他们的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被矮化”,完全不能反映护理的劳动价值,因此未来护工应具备的知识水平和责任要重新界定。
“没有护工“便没有了”黑“护工
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诸如擦洗、喂饭、大小便护理和帮助患者行动等工作都是医院护士工作无法延伸的领域。但因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照顾病人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如果一家医院没有护工,便不会存在这么多问题,更没有”黑“护工一说了。据了解,北京和睦家康复医院里没有护工,医院里最脏最累最熬人的生活照护工作全部由专业的康复护士亲力亲为,包括繁杂琐碎的身体清洁、体位摆放,大小便的管理都由护理完成。对此,院方认为没有护工是医院软实力的表现。但大多数医院处于人力成本的考虑,无法配置足够多的护士,于是,尴尬局面一直存在。